
说到底,战争的真相,往往不是那些冗长复杂的战报能写清楚的,而是藏在一声突如其来的爆炸之后。那一刻,尘土飞扬和业众,焦土和残骸之间,幸存的人自己挣扎着爬出来,这种场景,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说明问题。
就像今年9月28日,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州。一枚伊斯坎德尔-M导弹从天而降,几乎没有任何预警。只听见刺耳的尖啸划破空气,紧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轰鸣。等烟尘散开,人们才发现,炸毁的地方并不是简单的训练基地,而是一个混杂着各色人的聚集点。 这一次,乌克兰方面连平日里惯用的“设施受损”都说不出口,只能冷冷抛下一句:“所有人都死了。”这寥寥数语背后,藏着多少难以启齿的真相。随着爆炸揭开盖子,那些从美国、欧洲、甚至远至中国台湾地区而来的雇佣兵,全都被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。 战争拖得太久,乌克兰自己经验丰富的兵力消耗殆尽,空出来的缺口,成了全世界雇佣兵的“机会”。他们就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,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,带着各自的目的,拼凑出一幅诡谲而混乱的浮世绘。 你很难想象这支队伍的成分有多复杂。就这次死伤的人里,哥伦比亚人居然比波兰人还多。波兰人来打仗,好歹还能说是“世仇”,可哥伦比亚人呢?他们不过是被生活逼到绝境的人。在本国,毒贩横行,游击队残酷,普通人的命脆弱得像纸。于是,一份月薪一两千美元的合同,就足以让他们跨越半个地球,把命押在战场上。可等来的,却是最残酷的现实:炮灰。 当然,来自美国和欧洲的,有的嘴上喊着“理想”,以为自己是来拯救世界的英雄;还有韩国人,甚至靠拍战地视频混出了“网红雇佣兵”的名声。一个战场里,既有拼命求生的,也有为钱冒险的,甚至还有来作秀的,这种荒谬的拼凑,本身就是讽刺。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,有传言说,那些哥伦比亚雇佣兵里,其实夹杂着美国中情局操控的武装分子。他们来这里,不是为了那点工资,而是为了“抚恤金”。换句话说,他们的命,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价格,随时可以被消耗。 在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一条条真实的生命。比如,哥伦比亚女人纳尼斯·马耶利·罗德里格斯。她是个母亲,家里有一个5岁的孩子在等她。曾在国内军队服役过一年,怀着点经验,她看到了乌克兰的招募广告——高薪、有保障,她以为能当个军医,在后方相对安全的地方工作。可战争不会给人留底线,前线人死得太快,她很快被拉下去当普通步兵,最后命丧战壕。她的孩子,从此再也等不到妈妈。她的遭遇,赤裸裸揭开了乌军混乱和绝望的用人方式。 同样荒诞的,还有波兰人弗拉切克·克日什托夫。他带着仇恨和激情加入乌军,没多久就被俄军俘虏。本以为下场已定,谁知他反而转身加入了俄军,举起枪口对准自己曾经的同伴。他在采访时说,乌军付给雇佣兵的军饷,是按天算的,一天16美元。为了区区16美元,他抛开了所谓的国仇家恨。这让人无奈地明白,雇佣兵的忠诚本就脆弱如纸,一戳就破。 当然,俄军接纳他,也等于在自己身边放了一颗定时炸弹。战争将人性搅得浑浊不清,敌我难辨,忠诚更无从谈起。雇佣兵,或许是一把能用的刀,但随时可能反噬持刀者。 所以,切尔尼戈夫的那声爆炸,炸出的不仅是尸体,更是一个真相:所谓的“国际志愿者”,无论来自贫穷的南美,还是富裕的西方,无论是为钱、为逃难,还是为理想,最终在这片土地上,他们的身份只有一个——棋子,可以随时被丢弃的棋子。 他们被虚假的承诺吸引,被金钱诱惑驱使,却发现这里没有英雄主义的舞台,只有泥泞的战壕,微薄的薪酬,以及随时可能落在头上的炮弹。他们的悲剧,就是这场代理人战争最真实、最冷酷的注脚。当战争尘埃落定,那些远去的生命,除了他们的家人和业众,还会有谁记得?
发布于:天津市富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